淄博是齊國故地、陶琉之鄉,陶瓷琉璃產業久負盛名,是的產區。淄博博山琉璃歷史悠久,底蘊深厚,行銷各地,聞名全國,在國際市場上也享有很高的聲望。元末明初博山琉璃制造業蓬勃發展,明清時期在國內達到了高峰,“雞油黃”、“雞肝石”、“套料雕刻”、“內畫瓶”等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工藝的產生和發展,讓博山琉璃成為當時一顆閃耀的明星,博山曾為清宮廷用琉璃制品的重要供應產地,雖歷盡滄桑,至今依然璀璨。
生活中,我們常說“琉璃花球”、“琉璃花瓶”、“玻璃杯”、“玻璃窗”,那么“琉璃”與“玻璃”是什么關系呢?有什么異同呢?讓我們先看看詞典如何釋義。
一、詞典釋義
1、琉璃
根據《漢語大詞典》琉璃有五層含義:
1) 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玉石。
2) 指用含鋁和鈉的硅酸化合物燒制成的釉料,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,多加在黏土的外層,燒制成缸、盆、磚瓦等。
3) 指玻璃。
4) 詩文中常以喻晶瑩碧透之物。
5) 指玻璃燈。
2、玻璃(glass)
1) 古為玉名,亦稱水玉,或以為即水晶。今指一種質地硬而脆的透明物體。一般玻璃是用含石英的砂子、石灰石、純堿等混合后,在高溫下熔化、成形、冷卻制成。
2) 比喻平靜澄澈的水面。
3) 比喻明凈的天空。
4) 指酒。
5) 指玻璃酒杯。
6) 玻璃江之省稱。
7) 指某些像玻璃的物質。如:有機玻璃;玻璃絲。
對比詞典關于這兩個名詞的解釋,除掉比喻及借指等內容,從材質方面來講,相同的部分:一是在過去都可以指寶石;二是部分琉璃是玻璃。不同的地方是琉璃過去還指有釉的陶器(陶瓷),如琉璃瓦。過去琉璃的范圍更廣。琉璃瓦表層的釉就是一層琉璃(玻璃),古籍中把琉璃瓦直接稱為琉璃。
從的角度來講,“玻璃”是指非晶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,一般是用多種無機礦物(如石英砂、硼砂、硼酸、螢石、碳酸鋇、石灰石、長石、純堿等)為主要原料,另外加入少量輔助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經高溫熔制而成。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。如我們的窗玻璃、玻璃杯、玻璃瓶罐等。
而“琉璃”一詞主要有兩種主要含義,一是古代玻璃的稱謂之一,指非晶態無機物質,現在多指藝術玻璃,我們常說的“博山琉璃”就是指這類制品。大學者孫廷銓出版于1664年的《顏山雜記》是我國一部主要記載琉璃制造技術的著作,曰:“琉璃者,以石為質,硝以和之,礁以煅之,銅鐵丹鉛以變之”,這里的“琉璃”是指“玻璃”。我們常把多色的或純色半透明的玻璃藝術制品稱為“琉璃”。直到今天,在淄博當地仍然把傳統玻璃工藝品稱作“琉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