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法琉璃相傳是公元前493年越國的范蠡鑄劍時所發現,范蠡認為此物是天地陰陽造化所達成的,于是將其隨劍一起獻給越王。越王感念其鑄劍之功,原物賜還,并命名為“蠡”。(蠡,基字義讀作 lǐ,意為蟲蛀木,引申為器物經久磨損要斷的樣子。估計也是將劍打磨到。)其后,“范蠡”訪遍能工巧匠,將“蠡”打造成精美的首飾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西施。同年因為戰事,西施前往吳國和親,西施不得不舍情取義,臨別時將“蠡”送還。
傳說中西施的眼淚滴在這“蠡”上,天地日月為之所動,至今還可以看到淚水在其中流動,被后人稱之為“流蠡”(琉璃諧音)。在春秋戰國時期,陰陽學盛行,陰陽家用陶質的坩堝、土釜或平敞的粘土爐子來氧化焙燒方鉛礦以制取鉛的,這樣,當氧化鉛生成后,一旦與陶質堝、釜內壁的粘土成分接觸,只要器壁溫度達到900℃左右,就會在堝、釜壁上生成一層鉛釉。
首先從外觀上,玻璃是一種透明物體,而琉璃是半透明物體似透非透;沒有玻璃那么明亮,但正因為這一點,使琉璃承載了厚重的文化,成為文化產品。
上一條:琉璃屏風,隔不斷的古韻之美。
下一條:說說古法琉璃的知識,你知道嗎?